校长:仁以修德

Connor 火币app下载 2022-11-04 223 0

作者:叶水涛

信息来源:中国视窗

学校如何办,校长该怎样当?当校长,这是两个最为困扰的问题以德币。校长,谁都想当好,校长无不想把学校办好。然而,出色的校长、卓越的学校,总是少数。为什么?原因固然复杂,但有两条是根本的:一是校长的办学指导思想,二是校长的人格修养。校长办学思想端正,学校才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恰当的定位;校长有人格魅力,学校才能风清气正并带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。秦海地主政衡水二中近20年,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以文化人,以文育人,自觉遵循儒家道德的人格规范,锲而不舍地磨砺自身的人格修养。由此,促成一所薄弱高中的蜕变,创造了令人感叹的教育奇迹。这一蜕变和奇迹,显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力量,说明校长自身人格修养的重要性。

教育是广义的文化活动以德币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教育职责之所在,受教育本身就意味着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。校长是学校的灵魂、师生的表率。“己不正,焉能正人?”校长,既要育人,又要律己;当校长,身教重于言教,须有修身的自觉。西方文化发端于“人是什么”的追问,中华文化发端于“人该是什么”的追问。近现代学校制度来自西方,教育理论也主要来自西方。中小学校一些著名校长,论及学校管理与教育改革,大多能引经据典并侃侃而谈,所引名家名言几乎都是西方的、日本的和前苏联的。教育学者的话语方式、教育学术期刊的文章,大体也是如此。这并不奇怪,也没什么不好。教育是人类共同的事业,真理性的认识无分东方西方。教育问题的解决,需要凝聚全球的共识。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,需要有更多的参照与借鉴。

一个民族要有对外开放的胸襟和气度,善于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,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引喻失义、妄自菲薄以德币。坚持以我为主,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在这基础上,兼容并蓄借鉴外来文化,能否由此办好学校,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路子?衡水二中的独特探索、秦海地的文化个性,主要集中在这一点。并非如外界所猜测与误解的:衡水二中是应试教育的典型,秦海地是抓高考升学的行家。衡水二中是有价值追求的学校,秦海地是有文化自觉的校长。教育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,在衡水二中、在校长秦海地身上得到鲜明的体现。这一切,无不落实于校长的言行举止,聚焦于校长道德人格的自律。儒家为主体的中华文化,尤为关注人的道德成长和人格修养。儒家修身的八条目:诚意正心、格物致知、修齐治平。衡水二中将《大学》的这段话,醒目地题写在学校的墙壁上。

东西方文化的基点有根本不同以德币。西方哲学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,因此它建立了范畴的逻辑体系,从而论证和表现理性即自由的人本主义理念。这是“以道弘人”。中国哲学则相反,它不是构建范畴体系,而是要塑造理想人格,它的范畴不是表示事物关系的逻辑范畴,而是表示价值观念,这些价值观念体现了人格,它表示:通过人的修养过程,负起社会的责任,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。这是“以人弘道”。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”这是中国古人对教育的定义:自然赋予人的禀赋叫做性,遵循本性发展的路径叫做道,修正调节发展途径叫做教。无论于学生,还是教师和校长,教育是教学相长的过程。孟子认为人性本善,所以教育就是唤醒。荀子认为人性本恶,所以教育就是规训。

“性相近,习相远以德币。”人与人先天差别不大,差异取决于人的后天发展:既取决于所受的教育,也取决于自身的修养。秦海地认为,人的发展,最根本的就是要从自身修养做起。古人对于自身修养,有细致的要求,最为经典的是“仁义礼智信”。秦海地说:“校长,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,需要具有‘平天下’的大气魄,所以,更需要从‘修身’做起,更需要讲求‘仁义礼智信’。” 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,儒家视为人的基本素养,称之为 “五常”。五常,在天谓之命,赋予人谓之性,主于身谓之心。五常者,所以通人物、达四海、塞天地、亘古今。无有或变者,是常道也,故谓之五常。中国历史上,“五常”与“三纲”相连。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,这称为“三纲”;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这称为“五常”。“三纲”维持社会的秩序,“五常”确立人格的规范。

学界普遍认为,现代社会应当扬弃“三纲”,保留和发扬“五常”,古为今用,完善个体人格以德币。儒家的核心概念是“仁”,教育的必备品质是“爱”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,但爱从哪里生长出来呢?“仁者爱人”,儒家做了很好的回答。“仁”原来指血缘亲情,孔子把这种亲情扩展到一切人身上。仁爱是校长的核心素养。习总书记说,好教师要“有仁爱之心”。校长之“仁”,秦海地认为是一种修养:仁以修德,正所谓“泛爱众而亲仁”,作为校长,则需做到“爱众”。他说:“校长应时刻记挂教工冷暖,关心他们的生活。善意的微笑,鼓励的话语,校长要能够毫不吝惜地给予自己的教工心灵的温暖,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一种良好体现。作为学校的领航者,校长应该支持教师们的发展,激励他们对教育事业不懈追求;为他们提供专业成长的平台以及施展才华的舞台,最大限度地扩大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及成就感。”

作为校长,更要深爱孩子们,这是基本的职业伦理以德币。校长要为教师作表率,牵挂学生的健康成长、终身发展和未来成就。秦海地认为爱孩子,就要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”,“人民满意”不仅是让家长满意,让孩子们考上理想的学校继续深造,他说:“更重要的是让社会满意,最大限度地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,让他们健康发展、快乐成长,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,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技能。”所有这些,无不合于儒家的“言仁必及人”。校长之“仁”,为什么是一种修养?“为仁由己”,儒家强调道德主体必须具备行仁的自觉性。孔子说:“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”(《论语•述而》)“仁”并不难达到,关键在于内心有没有这种要求。内心有这种要求,并且努力践履,就可以实现仁。秦海地说:“一个懂得自尊自爱的校长,才会推己及人,在全力成就自身事业的同时,必定能够去成就教师、成就学生,从而把校园办成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。”

评论